□王太生
舒適的坐勢,總是那么隨意、舒坦,而又親切、自然。
宋代范成大《夏日田園雜興》詩云:“借與門前磐石坐,柳陰亭午正風(fēng)涼。”雖是寥寥數(shù)言,卻勾勒出淡淡夏日閑逸風(fēng)情。
借石而坐,是說門前有一塊大石頭,人坐在石上乘涼,柳蔭下吹來的陣陣清風(fēng),感到?jīng)鏊?。這塊石,不管是一塊大青石、麻石,還是一塊丑石,反正用手摸上去涼涼的,自是適意。
坐于石,是沉浸在自己熟悉家園里。四周靜謐,光線柔和,內(nèi)心感覺得到順暢。
一個“借”字,巧妙地道出了石頭與主人的關(guān)系。這塊石頭,是自家的,還是鄰居家的,只是平時接觸得少,沒太在意,今天要坐在上面了,說一兩句應(yīng)酬客套話。
磐石在夏日是一件神奇物,坐在上面讓人感覺涼快,心神安定,熱散汗止;也可以是熱的,白天裸露在日頭下暴曬,晚來依然燙熱,體質(zhì)寒涼的人,微閉雙目,端坐石上,正好借此承受熱氣釋放。
人坐于石,雙腳接觸地面,就像是一株植物被接上了地氣,面色紅潤,神清氣爽。
借石而坐,是生活的一種狀態(tài)。少年時,和小伙伴玩累了,常坐在別人家門前的大青石上憩息。環(huán)顧左右,見老宅旁的一叢雞冠花,風(fēng)姿綽約,長相正好,越看越覺得花冠像一只雞頭,風(fēng)過處,雞頭還一點一點地在啄動。
石頭被放置門前,外表看上去光滑細(xì)膩,灰色,或淺青色,有細(xì)紋,不知房主人從何處搬來此石?
路過的人,累了,可以坐下來歇一歇腳,坐上一會兒。孩時,我和外公外婆住在一條砂石馬路的旁邊,常有路過的人上門討水喝,外婆總是客氣地端上一碗水,并且遞上小凳子,對方婉謝,總是推讓著,坐到門前臺階的石頭上。
門前石,恰如其分地提供給陌生人歇腳。
我的一個朋友,到古村訪友。他欲拜訪的那個人在外面有點事,就讓他在村口路邊一塊大青石上坐著等候。朋友坐了一會兒,與一個放牛人聊聊天,他要拜訪的人,就高高低低,踏著匆忙的腳步,打遠(yuǎn)處而來。朋友打趣地說,是村口那塊大青石,先替主人招待了他,雖然沒有茶,卻是一身清涼。
借,是日常生活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細(xì)節(jié),卻反映出人與物,人與自然、節(jié)氣,人與環(huán)境的關(guān)系。
借一條船,回到少年時的河流。那時,我家附近有條小河,經(jīng)常有一條水泥船泊著,在河上晃來晃去。我們找來樹枝撐船,其實我們并不會撐船,船在河心打轉(zhuǎn),那條不能前行的船,卻帶給我們快樂,關(guān)鍵這份快樂是“借”來的,撐一條船,體驗一種沒有體驗過的行走方式,借船而行,享受河風(fēng)清涼。
借一只蛐蛐兒聆聽秋天。蛐蛐兒是跟季節(jié)借的,跟秋天借的。此時風(fēng)涼,蛐蛐兒在墻縫鳴吟,在瓜葉下彈琴。借到的那只蛐蛐兒,把它養(yǎng)在瓦罐里,這樣的一個秋天,便在一片清亮的蛐蛐聲里了。
借一口古村的老鍋灶撫慰味蕾。老鍋灶已經(jīng)很難尋找了,只在古村還有,在一戶人家的瓦屋廚房里,用枯枝、玉米稈做燃料,燒出的飯菜,有柴火的清香。幾個家常菜上桌,品嘗到久違的味道。
正是因為我們的歲月中有許多“借”,生活因此變得從容,有意義,就像一個人,坐在一塊光滑如玉的石頭上,隨遇而安,自得其樂,神態(tài)怡然。且不管,那塊石頭,是借來的。
[責(zé)任編輯:劉曉君]